MCP效应(Maddock-Cutting-Perkins效应)是一个信息安全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在一种密码攻击中,攻击者根据不完全的或不相关的信息,将多个小的密码破解结果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明确的密码信息。
MCP效应经常与Rainbow表攻击相关联。Rainbow表攻击是一种离线密码破解技术,攻击者通过对大量的明文密码进行散列算法并建立彩虹表,然后与目标密码的散列值进行比对,从而找到对应的明文密码。然而,由于彩虹表的大小有限,攻击者通常需要多次建立和使用不同的彩虹表才能覆盖常见的密码空间。
MCP效应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一种改进技术,攻击者可以在多个彩虹表中使用相同的链表,但对于每个彩虹表,使用不同的终点和起点,从而生成不同的结果。然后,攻击者可以将各个彩虹表的结果组合起来,通过提取共同的明文密码或者剩余的密码空间来增加破解效率。这个过程就是MCP效应。
MCP效应使得攻击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彩虹表攻击目标密码,缩小破解密码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因此,在密码学设计和密码破解防御中,需要考虑MCP效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增加密码强度和使用盐(salt)加密等。
一、1-MCP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理
1、与乙烯竞争作用
乙烯要发生作用,首先与受体中乙烯的结合位点相结合。
1-MCP被假设为可以与乙烯竞争结合位点,结合位点含一未知金属,1-MCP与这一未知金属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或者至少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在此基础上,Sisler等进一步推测1-MCP与乙烯受体中未知金属结合以后,使乙烯受体中电子云的密度和乙烯受体的配体进行了重排,这种重排方式不同于与乙烯结合后的重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