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时候,天安门叫做“承天门”,那时还只是一个三层楼的建筑,远没有现在这样恢弘,后来到了清朝时,就对承天门进行了扩建,从此就改名为天安门。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工匠的修缮建造,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天安门。那大家知道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吗?相信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位设计师在设计时只有18岁。
一、修建紫禁城
几百年以来,天安门见证过无数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从低谷走向了现在的高峰,它永远是那样的沉默,永远是那样的恢弘,永远静静的看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天安门的设计师叫做蒯祥,他与天安门的故事还要从明朝开始说起。当初朱棣准备迁都北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营造皇城,在经过多方考察后,朱棣决定在元朝皇城的基础上修建新的皇城。
修建新的建筑,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寻找工匠,由于朱元璋定都的是南京,所以最初的那一批工匠就是在南京附近寻找的。蒯祥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工匠世家,他当初得知要修建新的皇城后,就积极参与了报名,后来经过多方挑选,他成功选入了。之后蒯祥就和一众工匠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道路,他们要预先将皇城修建完成,然后等待着迁都。
二、蒯祥的方案
紫禁城的标准是极高的,那时所有人都知道,这里将是明朝几百年的都城,所以不管是用料,还是设计风格,使用的都是最高标准。就比如说紫禁城里面的地砖,那时就被人们称之为“金砖”,为什么会有着这样的称呼呢?因为当时铺垫紫禁城的地砖,是明朝最好的地砖,造价极为的昂贵,素来有着“一块地砖一两金”的说法,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呼。从这儿就可以看出紫禁城的标准有多么的高。
在修建紫禁城时,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皇宫的大门该如何修建?工匠们在讨论了很久,仍然没有拿出一个能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那时蒯祥站了出来,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大家一开始并不在意他的方案,都认为一个毛头小子,能提出什么好的方案来,结果在仔细看了他的方案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非常的不错,不过也不敢就这样决定下来,于是就将他的方案报了上去。
很快朱棣就拿到了天安门的设计方案,他看完后龙颜大悦,当场拍板就按照这样的设计建造,于是乎,18岁的蒯祥就成为了天安门的主设计师。当天安门最终建造出来时,所有人都极为满意,朱棣当场赏赐给了他“少年鲁班”的称号。对于一名工匠来说,能得到这样的称号,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荣誉。
三、蒯祥的一生
蒯祥因为设计建造了天安门,一举成为了工匠群体中的领头人物,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在待人接物方面一如既往的谦虚,在此后的时间里,一直为着北京的建筑奉献着智慧。后来他的父亲年龄大了,选择了告老还乡,朱棣还主动让他接任父亲的位置,继续为大明王朝建造更多更好的建筑。
几十年后,当初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天才,也成为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一生留下了大量令人为之瞩目的建筑。就比如那时北京城的建筑,不管是皇城,还是王爷府,又或者普通的基础设施,都能够看到蒯祥的影子,可以说蒯祥凭借着一己之力,奠定了北京城之后几百年的气象,可谓是功德无量。
在年老之后,蒯祥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再亲赴一线,但他并没有因此离开建筑行业,而是选择向后代传授自己的技艺。在蒯祥的悉心教导下,涌现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名匠,徒弟之后又收了新的徒弟,在蒯祥逝去之时,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到了现在,蒯祥的技艺也没有失传,香山派建筑就是他当初所传承下来的技艺。
故宫的设计师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蒯祥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江苏吴县鱼帆村人(今属江苏苏州) 。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故宫的设计师是蒯祥。蒯祥生于1398年,逝于1481年,苏州吴县香山人,明代初期著名建筑学家,北京故宫设计者。成祖朱棣夺得王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有巧木匠之称的蒯祥设计并领导营建北京宫殿建筑群。
当由蒯祥具体负责设计与组织施工的承天门建筑一完工,人们都纷纷称颂这位蒯木匠简直就是当年的鲁班再世,后蒯祥被封为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
朱棣
北京故宫的建造者为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设计师大多认为是蒯祥。他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技艺超群,曾参加过南京故宫的建造;他不仅设计了北京故宫,还参与建造了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历经沧桑,600年间岿然不动,虽然经多次修葺,但仍保持着明朝初建时的原貌,是真正见证历史的雄伟巨作。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
故宫的建造者永乐皇帝-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关于故宫的设计师是谁,有人认为故宫是蒯祥设计的,因为蒯祥是明朝很有名气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蒯祥不是故宫的设计者,真正的设计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因为永乐十五年故宫开始进行大规模修建时,蔡信直接参与设计、规划和建造了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据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故宫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kuǎi”)名祥。他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卒于成化十七年,苏州吴县香山人。当时,进京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吴县香山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彩绘匠,而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
皇帝叫他“蒯鲁班”。
蒯祥很聪明,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20年故宫建成,仅仅9个月后就因雷击而失火,直到正统年间,朝廷才重新修缮,此次负责的仍是蒯祥。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明代宫城图中,承天门(相当于今天的天安门)下所绘的人物据说就是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