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一下 Clubhouse 产品的核心玩法:
1. 主持人/管理员(moderator)创建一个房间(room)后,跟嘉宾(speaker)一起聊天(talking),房间里的听众(audience)旁听。
所以是一个“多人实时在线语音群聊”产品。
2. 如果管理员一个人管理不过来,也可以提拨其他嘉宾成为管理员,来共同管理房间的秩序。
3. 如果听众想要发言或提问,可以举手(hands up)申请成为嘉宾,经管理员同意后,“上台发言”;管理员也可以主动邀请听众成为嘉宾,但需要听众的同意。
4. 管理员可以对普通嘉宾进行管理,比如让其静音,或降为普通听众。
5. 主持人/嘉宾都可以把自己降为普通听众(“下台坐着”),也可以直接离开房间。
6. 关注的人发起。观察到 Clubhouse 目前主要有两类玩法:
1. 一类是熟人和半熟人之间的聊天(可以无主题闲聊),这个场景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是俱乐部(Club),核心是关系链驱动,朋友拉朋友,再拉来朋友的朋友。像是一群人聚集在客厅/咖啡馆/大学宿舍卧谈会,只不过没有物理边界后,随时会有人进来旁听甚至举手连麦。这很容易让一场对话可以持续下去,聊 2~3 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
2. 另一类是圆桌讨论(Round table/Panel discussion),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一个主题进行公开式的讨论。发言嘉宾从 2~100 人都可以,听众(陌生人)则从几个到几千人都有。其实语音房的形态不新鲜,为什么 Clubhouse 异常火爆。有几个因素:
1. 产品简单和克制,专注于语音,让早期的 engagement 能够快速建立起来;
2. 在早期用户的运营上,找了很多硅谷创投圈的行业 KOL 作为启动,加上有 a16z 这样的顶尖 VC 支持,自上而下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3. 通过有限的邀请制带来更多相似人群,让早期的人群相似度很高,社交属性强,因此第一类玩法能够部分跑得通;
4. 产品设计即为运营增长留下了足够好的空间,配合非常默契。从生产/消费的角度:
1. 也许是为了映射线下跟朋友聊天的场景,Clubhouse 在产品上做了很多减法:不能开视频;只能说话不能打字发图片;不能录播回放(不过创始人在最近的 Townhall 里说后续会提供录音功能,让主持人自己控制);没有二次传播和组织。对比之前有限几次录播客的经历,无录播回放确实大大降低了发言门槛和障碍,让表达更真实。
2. 在跟朋友们聊的时候听到一个观点,Clubhouse 和播客一样,试图占领人们的 “耳朵注意力”,而不是与现成的其它巨头产品抢夺眼睛的注意力。它是 AirPods 的延伸,这几天我的 AirPods 充电频次高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