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起源地是我国,古代的五谷之一,那时候叫“菽”,考古发现可以追到三千五百年以前的洛阳二里头夏代遗址,可追的记载最早应该到周朝。
秦朝的时候,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加上秦始皇对农业的重视,种植面积开始扩大,而且已经有了系统的记载。另外在秦朝时,还没有“豆”这个名字,豆是汉朝以后的称呼。在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这样说:得时之菽,长茎短足,其荚二七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秦灭到了汉朝时,关于豆的记载非常多,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又或者是《后汉书》里都有记载,但我们重点说一下《史记》和《淮南子》中的记载。《史记·周后稷本纪》中是这样写大豆的: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司马迁这里写的是周朝的祖先,名叫“弃”,从小有巨志,而且有种地的天赋,最终成为了黄帝的农官。这里不知道司马迁是根据什么史料写来的,但真实性其实不大,多半根据传说。在淮南王刘安编撰的《唯南子·地场训》中,他总结了一下豆的栽培,但字数很少,而且是写地形的,并不是主要写豆,就是捎带着写了一下,是这样写的:汾水濛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意思是:汾水濛浊而适宜麻的生长,泲水通和适宜麦类作物,黄河水中和适宜豆类生长,洛水轻畅适宜谷类作物,渭水多力适宜黍子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