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冷静、宽容。
不要一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坏了或者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就生气、呵斥孩子。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儿童教育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对孩子要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2.家长要积极鼓励并参与孩子的“破坏”行动。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玩具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呢?”“你能不能把它还原呀?”……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答案,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3.父母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来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能跳得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在问题提出后,家长要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总之,面对孩子的“破坏”和“淘气”,父母不仅不要感到生气和难过,还要给予赏识和鼓励。父母要善于从中看到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赏识和鼓励,让孩子在破坏中获得知识、掌握做事的方法,以使其更好更快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