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这个局限就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存个体和繁殖,无意识中形成了“归因偏差”的心理保护机制,这样说来“归因偏差”也是有意义的,当然这是从进化心理学揭示的原因。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举例说明:比如某甲向某乙借了1000元钱,说好一月后偿还。但一月后未如期偿还。某甲则会强调最近太忙,单位奖金还没有发下来等外部原因。 而某乙则会认为是某甲生性如此,求别人时很积极,不求人了就忘了,是个私心很重,借钱不愿还的人。显然,形成这种偏差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旁观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而且会认为人应该说到做到,否则就是言而无信!不讲诚信!人品有问题!太差劲了!很多评判性的语言就出来了,就会把这个没有及时还钱的人数落的一文不值,犹如臭狗屎一般! 而事实上某甲也许真的家里有事,太忙了,疏忽了借钱的事情,或者工作压力大,不是主观故意的遗忘等。可见,归因的分歧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