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魏之前,仅有一起相关的先例。
汉武帝晚年,立子刘弗陵为太子,便杀掉其母钩弋夫人赵婕妤。汉武帝杀赵婕妤的主因是因为刚经历巫蛊之祸的乱局,废掉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有感于卫皇后家族强大,担心将来形成皇帝年幼,太后专权的局面。《魏书·太宗纪》记载:“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太祖告帝日:‘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这句话是文末史臣的评论,表面上揭露了北魏实行立子杀母制度的渊源。北大故去的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则认为:建立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并没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足以了解这一汉代典故。立子杀母实际源于拓跋部的婚姻习惯和政治困局。我赞同这种说法,道武帝应该是在杀死刘氏之后,才向汉族士人讨教,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历史的外衣。 据田先生研究,拓跋部在早期对周边部落的征服过程中,重要的对手都是鲜卑族中其他强大的部族,如贺兰部、独孤部、慕容部。而这些部落往往是与拓跋部联姻的大部落,可以通过婚姻控制拓跋部内的大事。以前的拓跋部首领为控制部落,往往还需依靠其母族部落,其他部落借之对拓跋部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拓跋部在击败这些部落统一鲜卑内部后,为杜绝母族通过婚姻干预政治,便实行立子杀母制度,限制其部落的权势。而实现这一点,也使拓跋部由草原部落时代转向了帝国时代。 道武帝妃刘氏被杀之后,明元帝妃杜氏成为立子杀母制度下又一个无辜者。当初,明元帝在其母刘氏被赐死时,表现为“初,帝母刘贵人赐死。帝素纯孝,哀泣不能自胜,太祖怒之。帝还宫,哀不自止,日夜号泣。”但他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一残忍的措施呢?北魏史专家李凭先生通过研究,认为道武帝在世期间就很看好孙子拓跋焘,即未来的太武帝,所以这一决定应该是道武帝留下的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