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考试是中国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旨在评估和认证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该考试分为两门科目:《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务》。
一、《经济基础知识》
1.经济学基础:包括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市场结构,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财政:涉及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财政支出及其分类,财政收入及税收制度,政府预算与预算编制,财政管理体制以及财政政策等。
3.货币与金融:涵盖货币供求与货币流通,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风险与监管,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等内容。
4.统计:包括统计与统计数据,描述统计,抽样调查,回归分析,指数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5.会计:介绍会计概论,会计循环,财务报表,会计规范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会计基础知识。
6.法律:涉及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等。
二、《专业知识与实务》
这一科目根据考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2个专业类别。每个专业类别的考试内容会围绕相应领域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设置。
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可能包括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企业投资与融资管理等;财政税收专业则可能覆盖财政支出理论与制度,税收理论与制度,税收筹划,税务检查与法律责任等。
通过初级经济师考试的考生将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级经济师资格证书,这标志着持证人具备了从事经济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有志于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人员来说,初级经济师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