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古代小学,大致是针对7——12岁的儿童教育而言,称作“童蒙养正”,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详训诂,明句读”。
因儿童进小学读书必先要认识文字,后来“小学”就成为一种专门学科的名称,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清朝乾嘉学派将小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小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等新的内容,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古文献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的小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语言文字学,古代民间对于小学教育,有一个精当的说法:识文断字。
二、大学: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讲求的是治国安邦之道,是大人之学。《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很好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关系。中国古代的教育,有很显著的特点:学的是人伦教化、讲的是经世致用。关于学习的内容,最早形成规范的,当属于周朝的“六艺”。“六艺”中,书与数合称为“小艺”,关乎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属于“大艺”,关乎治国安邦,在大学阶段修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