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首的量刑,审判人员主要根据犯罪事实和自首情况考虑。自首情况包括有自首的时间、原因、动机、自首后有无积极表现、自首后是否主动交代并提供证据。

对自首者的适当量刑是自首从宽制度得以正确进行的保证,自首量刑的一般原则应掌握下列三点:

1.主要根据犯罪事实。审判人员在决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量刑,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首先按照自首者罪行的轻重对照有关法律,拟定一个刑罚幅度,而后结合自首的从宽情节,所以要把握好度,做到严宽适度,不枉不纵;

2.具体考虑自首情况。主要包括:

(1)自首的时间。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说明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说明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持续状态长短;

(2)自首的原因及动机。犯罪人犯罪之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三大要素,悔罪态度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的,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量刑时也要考虑;

(3)交待罪行的情况。交待罪行是否彻底,是否主动,也说明了投案者是否是真心悔悟的;

(4)犯罪分子有无主动表现。

报案后,有人自首,还是需要取证,因为单有嫌疑人口供,没有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刑事被告人就其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所作的口头供述(包括对其他人的揭发检举)。硕识网提醒您,公安、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口供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一种证据。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自首减刑的范围,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波动:

1.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已被司法机关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投案自首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5%~45%;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或者是判决确定的罪行不同,以自首论,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40%;

3.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但因形迹可疑,或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构成自首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5%~35%;

4.并非出于被告人主动,而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或者亲属送去投案等情形构成自首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30%;

5.其他类型的自首,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犯罪较轻,且自首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