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晋代正式成为端午食品
民俗专家表示,粽子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晋代时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本来龙舟竞渡是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崇拜的遗俗,这时却变为驾龙舟拯救屈原;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菱形、锥形等,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宋代时,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以后,包粽子已不限于菰叶,而是改用箬叶和芦苇叶。明清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含义。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笔粽”吃进肚子,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能考出好成绩。
1. 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是在唐朝时期。
2. 原因是在唐朝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等。而粽子作为一种传统的食品,因其形状和材料的特殊性质,非常适合在这一天食用,因此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
3. 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逐渐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吃粽子,而且不同地区的粽子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口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美食。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它没有味道,也更没有南北之分。
东汉末年时期,广东碱水粽开始登场,当地人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了略带甜味的粽子。碱水粽除了具有独特的风味,还能储存较长的时间,可以保存大半个月。发展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粽子是在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元代时,粽子的包裹材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粽子是什么时期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的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成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谓妙笔生花。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贵族排挤,最终投江自尽。为了避免鱼虾噬食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用粽子扔进江里,以保住屈原的遗体。后来,端午节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而粽子也因此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不过,粽子何时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据史料记载,宋代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而到了明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非常普遍。此后,各地还根据当地的风俗和口味,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粽子,如南方的肉粽、甜粽、咸粽,北方的枣泥粽、豆沙粽等。
总之,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
据史料记载,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菱形、锥形等,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宋代时,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的时间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起源于战国时期。据传,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而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尸体,便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投入江中,以充饥饱食。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在古代,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灾,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和食用粽子。粽子的制作和口味也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和风味。
至于粽子何时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的确切时间,没有明确的记录。但从粽子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可以认为它在端午节的地位已经确立了很长时间,成为人们庆祝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
1、粽子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粽子是晋代时期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据考证,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3、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