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1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

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2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3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举例]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举例]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4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5

一、通假字

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二、多义词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三、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四、古今异义词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