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遗址位于该镇东安村,属周至秦汉时期古遗址。
位处山前平原台地,文化堆积厚1.5米,面积2800平方米。采集遗物有陶器、磨制石器、铜器、砖、瓦当等。东安村还为汉东安故城遗址。故城始建于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为东安县治所,东汉末年改为东安郡治,隋大业十年(614年)废。故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东部有护城河,北、中部地面暴露有殿宇和城墙残迹,未经发掘,城区布局和建筑分布不详。在北部老城顶位置的地面,散布大量的花纹砖、瓦及带有“万岁”“长乐未央”等字样的半瓦当。采集遗物有石斧、刀,陶盆、壶,铜镜、剑、簇及铁印等。东安墓群位于东安村北,属商至汉代墓葬,长150米、宽70米的土丘上。地面散布各种花纹的墓砖,多处有古墓暴露,出土大量的陶器、铜器及汉画像石等。已发掘、清理1座商代墓葬,出土铜铙、弓形器、车具、戈、簇等30多件。莒鲁会盟地位于今镇境院峪村北。春秋初年,莒(今胶州境)、鲁两国因争郓地不睦,经纪国出面调停,于公元前715年在浮来山(隋代称松山,今称保安崮)会盟,释怨结好。故《左传.隐公八年》载:“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圣寿寺位于院峪村北保安崮(松山)山麓。佛教寺庙,建于五代后梁乾化年间(911年),当地称西寺。由西寺沿山路向上有闵仲祠和闵子书院。始建稍早于圣寿寺,明代曾重修。圣寿寺历经数朝重修,清代时规模最大,曾有文庙、大雄宝殿、罗汉堂、三官庙、神堂厨社等众多建筑。民国后庙渐废,僧渐少,现仅存文庙和大雄宝殿各3间,其余大片古建筑已成断壁残 垣。此处古建筑群内,尚存有明清两朝地方官员及文人名士咏记闵子书院、闵仲祠和浮来山的诗文多篇。隋唐摩崖造像位于该镇唐山(古称塔山)南侧悬崖上。造像分布在长80米、高20米的崖壁上,共有8龛503尊雕像。其中高浮雕497尊,阴刻1尊,单独组5尊。造像前有一组高100厘米,披坚执锐,叉腰怒目,足踏鬼魅的独立雕像。每尊高浮雕像高约40厘米,多盘膝坐姿,神情姿态各异。此处摩崖造像的数量、规模、文物价值等全省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