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录取志愿的过程通常遵循以下几种原则和方法:
定义与核心:将所有进档考生按成绩排队,所有专业同时录取。按照考生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专业录取,在第一名考生未安排专业前不考虑第二名考生。
录取流程:
对第一名考生,先看其第一专业,如果该专业还有计划,则将其安排在该专业;如该专业计划已满,则看其下一个专业,直至处理完该考生的所有专业志愿。
如果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录取,再看其是否服从调剂。如服从调剂,调剂到未满额专业;如不服从调剂,作退档处理。
然后再处理成绩仅次于他的考生,依此类推,直到录满为止。
举例:当检索到某一位600分考生时,看他填报的第一专业是否还有空额,如果有则录取,他的专业录取结束。如果没有空额,仍然以600分的成绩再看他的第二专业是否有空额,如果有则录取,以此类推。
特点与适用情况:这种方式优先满足高分考生的专业志愿,可以保障高分进档考生的专业志愿满足率。对于考生来说,在选择专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将专业志愿拉开梯度,既要有冲高的专业,也要有保底专业。绝大多数大学录取都采取分数优先录取原则。
定义与核心:高校在安排考生专业时,以专业志愿的先后顺序为优先考量,先按“专业顺序”再按“分数高低”进行专业录取,实质是专业志愿优先。
录取流程:
先将考生按其第一专业志愿分成不同队列,然后将每个队列内的考生从高到低分按照专业招生计划数依次录取。
如果某个专业志愿的考生已经录满,则考虑下一个专业志愿。
举例:假设某考生填报的六个专业志愿分别为A、B、C、D、E、F,如果A专业录取满额,则依次考虑B、C、D、E、F专业,直到录取为止。
特点与适用情况:这种方式适合对某一专业有明确兴趣,且希望被该专业录取的考生。
定义: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规定第一至第二专业志愿的专业极差为3分,则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3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
举例:假设某考生第一专业志愿为A,第二专业志愿为B,A专业录取满额,则将B专业的考生成绩减去3分后,与A专业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
分数优先:每一批次每一阶段院校录取时,分数高的考生先于分数低的考生投档。
遵循志愿:每个考生所填的院校志愿是有先后顺序的,计算机投档时按考生填报的ABCDEF等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检索。
一次投档,不再补档:省考试院在正式投档前一般会进行多次模拟投档,期间会和各院校沟通是否需要调整招生计划等,模拟没有问题后,会正式投档,投档后不再补充投档,在院校没有录满的情况下,会组织征集志愿填报。
建议
合理选择专业志愿: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绩,合理评估每个专业的录取难度,并据此填报志愿。可以选择“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将希望够得着的理想学校放在前面,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学校放在中间,比自己成绩稍低点的学校放在后面。
了解录取规则:不同大学和不同专业的招生要求和录取规则可能不同,具体的录取细节需要参考大学的招生简章或者官方网站。
服从调剂:如果考生希望增加被录取的机会,可以选择服从调剂。这样即使第一专业志愿未能录取,也有可能被调剂到其他未满额的专业。